“土拨鼠”遇到了“黑猫警长”


电缆线频频遭遇“黑手” 3月中旬,某通讯公司多次接到客户反映:他们使用该公司的通讯设备经常出现“断电”,很不流畅,大家很有意见,纷纷质疑公司“服务不到位”。 通讯设备出了“问题”,影响的不仅仅是广大客户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利益,更给公司造成了较大的信誉损失。这家公司之前从未发生过“断电”现象。因此,面对连续接到客户反映,公司负责人高度重视。“这里面一定有问题。”公司立即安排员工进行调查、检修。 员工们兵分数路,围绕“断电”范围对公司所属的户外电缆线逐一进行排查并且维护。在神山口附近,员工们撬开窨井盖检查,惊讶地发现,自己公司的电缆线不翼而飞了,而仅有很短一部分的断口处十分整齐,明显是有人用专业工具割断。接下来的检查更令人气愤——很多窨井盖下的电缆线被盗割,有的甚至裸露在外面的电缆线也未能“幸免”。 原因被找到——有人对公司电缆下了“黑手”。公司领导气恼而无奈,于是,拨打110报案。镜湖分局接到指令后,指派侦查工作大队与赭麓派出所立即展开侦查。 办案民警勘查被盗现场发现,被盗窃的电缆基本都位于地面窨井之下。民警分析,撬开窨井盖和割断电缆都必须使用专业工具,而且电缆十分沉重,运输也需要车辆,不排除“知情人”作案。按照这一思路,民警加大侦查。就在此时,警方再次接到该公司报警,又有电缆被盗案件发生。 团伙成员被一网打尽 民警综合这些判断及发案情况,调取案发现场附近视频监控,根据被盗时间和地点,重点排查往返的货车。同时,走访废品收购市场,查找被盗电缆。 这些线索给侦查破案带来了希望,经过努力,视频侦查也有了重大发现——3月12日深夜10时许,一辆黄色货车去往神山口被盗现场时车厢里是空的。近一小时返回后,车厢里有了几大卷电缆线。民警从视频中截取了驾驶员照片,再次来到废品收购点让收购废品的人员辨认。对方一口认定:没错,这人来卖过铜线了。 终于锁定了嫌疑车辆及嫌疑人,民警立即对这辆货车的行踪展开追查,很快确定嫌疑车是另一家通讯公司的工程车辆。 民警乘胜追击,将两名同伙夏某、牛某缉拿归案。 “土拨鼠”盯上了地下电缆 李某和夏某、牛某都是一家通讯公司的聘用员工,负责室外电缆维修工作。 今年3月初的一天下午,李某驾车带着夏某、牛某到神山口附近检查公司电缆。李某在车上等着,夏某、牛某撬开窨井盖深入井下。虽然眼前是五颜六色的各种通讯电缆、照明用的电线,但两人干这项工作已有多年,不费劲就找到了本公司的电缆。检查维修时,夏某忽然发现了“商机”——电缆里面的铜线很值钱,如果把铜线“弄出来”卖钱,可是一条发财路子。 听夏某这么一说,牛某吓了一跳:万一被公司发现怎么办?那可是要“坐牢”的,还是别想了。 “我没说搞咱们公司的电缆,要搞就搞其他公司的。”夏某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。 两人回到车上,夏某又跟李某说起这事儿。李某挺痛快:“行啊,这主意不错,咱们干。” 见两人打定主意,牛某打消了顾虑。于是,3人商量着怎样下手。 当晚,3个人趁着夜色驾车来到神山口。下车后,李某在不远处望风,夏某、牛某将窨井盖撬开,带着工具来到井下,一个打着手电筒,一个用工具将其他公司的电缆线割断,再伸到井上,李某看见后,将电缆拖到路面。3人一起将电缆搬上车厢,赶紧离开。连夜将电缆外皮剥落,第二天一大早,把铜线拉到废品收购点销赃获得1000多元,3人当场分赃。 首次尝到了“甜头”,3人尽管有点兴奋,但内心还是有些恐惧,一时不敢再动手。心惊胆战地等了一周之后,见没有“动静”,他们又蠢蠢欲动。短短一个月,共作案10多起,销赃所得3万余元,3人各分得赃款一万余元。 目前,李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均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