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时新闻:
安徽
专题  >  健康人生绿色无毒  >  科普课堂  > 正文

你不知道的毒品真相--K粉

2021年06月24日 13:29     来源:    作者: 李文君   
 · 李文君  |  2021-06-24 13:29

  

  “K粉”(Ketamine),化学名为氯胺酮,又称开他命。在我国香港地区,人们称其为“K仔”。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,常见的是氯胺酮盐酸盐,医学上使用的氯胺酮为无色注射液体,为方便运输,毒贩将氯胺酮制成纯白色细结晶体粉状,无臭,溶于水、乙醇,不溶于乙醚等常见有机溶剂,如果将其掺杂在饮料和酒水中不易被察觉。据吸食者描述,使用“K粉”后有一种漂浮感、梦境般的不真实感,带来分离性幻觉,这种幻觉根据个体的差异及使用场所又有所不同,例如有些是感觉灵魂出窍似的在天空飞翔,有些感觉自己被施以魔法、身体被融化,还有出现自体感知障碍和空间感知障碍的情况。

  

  1962年,氯胺酮首先被人工合成,由韦恩州立大学克雷格教授研发,最初作为较安全的麻醉药,取代当年副作用大的苯环己哌啶(易产生幻觉、神经中毒及癫痫发作等),因其能选择性地阻断痛觉传导,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。同时,氯胺酮还具有致幻作用,能产生感觉和意识分离的效果,所以又被称为分离麻醉剂,具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。20世纪70年代,氯胺酮在开始在地下毒品“黑市”流通。21世纪初,“K粉”开始进入我国沿海地区并迅速向内地传播,主要是在KTV、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滥用,滥用者以青少年群体为主,是目前吸食人数仅次于冰毒的合成毒品。2001年,由于具有成瘾性,氯胺酮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列为管制药物,我国在2001年将其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管制。联合国将其列为新精神活性物质。
  “K粉”的滥用行为俗称“打K”。吸食者利用硬质卡片将“K粉”布置成一直线,之后拿起一定长度的吸管,一头放进鼻腔深处,一头对准呈直线的“K粉”,用力从头到尾将 “K粉”吸光,被鼻黏膜吸收到体内。此外,滥用者还可将“K粉”溶于饮料或酒水中饮用。
  
  研究表明,滥用“K粉”对人体的伤害很大。除了对心血管系统、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等造成伤害外,还会对人的记忆力、认知能力造成显著的损害,表现为记忆力和智力减退、智商降低。另外,长期滥用“K粉”的人最常见、最典型的是泌尿系统的损伤,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甚至尿血,严重者还会伤及肾脏。由于氯胺酮常见的滥用方式是鼻吸,这种通过鼻黏膜吸收的方式会导致鼻黏膜严重受损,出现红肿、溃烂等现象;长期滥用还会造成呼吸抑制、呼吸暂停、哮喘、支气管痉挛及喉部痉挛。

 

  近年来,“K粉”滥用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,很多起“毒驾”案例都是由于滥用“K粉”后驾驶机动车酿成的惨剧。另外,滥用“K粉”后性冲动较强烈,易引发不当性行为,增加传播性疾病的机会,同时“K粉”可快速溶于酒精、饮料等液体中,又具有让人快速陷入意识迷糊的特性,导致其成了很多不法分子的性侵工具,因此“K粉”又有了臭名昭著的“失身药”“迷奸药”的称号。
  
  “K粉”并不神秘,离生活也不遥远,它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,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。


触屏版 | PC版

© 中国警察网